图录号/艺术家:

沙耆 瓶花

图录号:23
拍卖信息
拍品名称:
沙耆 瓶花
图录号:
23
年代:
艺术家:
--
材质:
瓶花
作品分类:
尺寸:
48×36.5cm
估价:
开通VIP查看价格
拍卖公司:
上海泓盛
拍卖会名称:
上海泓盛 2010春季拍卖会
专场名称:
油画雕塑 成交额:2,225.77 万元 成交率:60.78%
拍卖时间:
2010年6月27日
备注:
声 明:
签名:SADji 1991.10.18
附:画廊保证书
我们将看到,这些作品是一些辉煌的色彩交响,而它的配器则是印象主义、野兽主义、表现主义甚至抽象主义。总之,不论他采用什么手段,都似乎在用色彩来激动人心。尤其令人惊讶的是,尽管他往往缺乏称心如意的工具,往往缺乏想急于使用的颜料,然而他那粗陋的指挥棒却像沾满了神的恩典,简单的几笔也会骤然化作眩人眼目的形象。因此在画出色彩的震撼力上,几乎没有几个中国画家能和他相比。不过他却从来没有摆出创新者的姿态,更无意引起新闻界的注意。事实上,他几乎已不再指望人们看他的画了,就像塞尚和梵高一样,他要画下去只是因为他不能不画。
—范景中
沙耆
传奇人物—沙耆
沙耆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传奇人物。沙耆于1937年春经徐悲鸿介绍赴比利时国立皇家美术学院留学,成为了该学院院长白天思的入室弟子。1939年毕业时成绩名列前茅,曾获得艺术界不易多得的“优秀美术金质奖章”,这是当时中国留欧学生获得的最高奖赏,从而引起美术界的惊异和重视。
此后,这位东方骄子跨入了欧州伟大的艺术家行列,与世界著名画家毕加索同台在布鲁塞尔市参加比利时“建国百周年纪念馆”举办的油画联展。1942年3月,沙耆举办个人画展。比利时皇太后伊丽莎白也亲自参加,并购买收藏了他的画作《吹笛女》,画展后,还在皇室召见了他,并将国王阿尔拜二世介绍他认识。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,沙耆这位远离祖国却有着强烈爱国心的画家,毅然提出了“为民族而艺术”的口号,受到侨胞的一致称颂。
1946年沙耆抱病回国,徐悲鸿先生热情地聘他为北平国立艺专教授,当时北平艺专只有徐悲鸿、吴作人、沙耆3名教授。但由于家庭的突变,沙耆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,因病一直未能上任。他在家乡浙江宁波鄞州沙村隐居。
1952年,比利时国家代表团访问中国,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们。比利时代表高度称赞沙耆的艺术成就,并询问他的下落。周总理让徐悲鸿查询,得知沙耆的处境很不好,在周恩来的关心下,有关部门每月发给沙耆津贴,使沙耆的生活有所好转。1954年入浙江省精神病医院治疗,1960年自费进南京市精神病医院治疗。1983年5月,浙江省博物馆、浙江美术学院和中国美协浙江分会在杭州举办沙耆画展,中国美术馆收藏其3幅作品。1985年外出写生,画了大量人物画、静物画和风景画。1989年病情加重,年事渐高,但绘画不断。1997年元月,创作最后一幅静物,3月由于脑中风,移居上海治疗。1998年,中国美术学院研究部、台湾卡门国际艺术中心先后在上海、北京举办沙耆艺术观摩及研讨会。
沙耆艺术杂感
艺术是一种不可言喻的东西,它们的创作者则充满了传奇的色彩:他们有非凡的才华,却受到压抑;他们有神性的创世才能,却受到贫穷与孤独的磨砺;他们生不逢时,死后却荣誉纷至,辉耀青史。这种观念经过了浪漫主义的渲染,已经成了撰写艺术家传记的常用模式。
我们正在讨论的艺术家沙耆,也带有几分这样的色彩。然而,却无须我们的渲染,因为他本人就生活在我们的中间,我们可以和他交流,向他提问,面对面地了解我们感兴趣的一切东西。但遗憾的是,贫穷、孤独,与长期徘徊在精神世界的阴影,已扰乱甚至摧垮了他的理智。只有艺术的感受,艺术的才能,艺术的创造力,能不受种种厄运的束缚,不时地像长河巨浪般地汹涌而出,把他的感受、他的追求、他的痛苦与他的心灵之光倾泻在他的画幅上。
正是在对色彩表现力的探索上,他和中国的传统绘画背道而驰。按照传统的画法,艺术家画秋天的丛林,就不该描摹树叶的绚烂色泽,而应该写出那无形的秋思或秋意。而沙耆所看重的恰恰就是这色彩绚烂的有分量感的东西。(尽管沙耆不是一个狭隘的色彩主义者,尽管他往往缺乏他所想用的那些颜料,但是在画出色彩的震撼力上,没有几个中国的油画家能和他相比。不过他却从来不摆出创新者的姿态,更不想引起新闻界的注意,事实上,他几乎已不再指望人们看他的画了,就像塞尚和凡高一样,他要画下去只是因为他不能不画。)但是,我们却不能不就此停笔。这篇短文意在勾出一幅沙耆的印象式速写,要想深入地了解他的精神世界,最好是去看他的作品—那是由一系列杰作构成的艺术家的思想传记。
— 范景中(转载自《新美术》1998年第4期)
扫描二维码
手机浏览本页
回到
顶部

客服电话: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

©2005-2018 zhuoke.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-1